- 打卡等级:无名新人
- 打卡总奖励:6
- 最近打卡:2024-12-27 10:13:05
|
正方结辩陈词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辩友:
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主持人的全程指导和对方辩友的精彩辩词!
通过5天的唇枪舌战的辩论,让我们大家都更加清楚事物本质的一面:无论加强标准预防也好,还是今后可能进行筛查也好,都希望我国内镜管理中的医院感染防感控工作越做越好,为患者的诊疗安全撑起一片蓝天!
目前,医院感染管理的规范层出不穷,不断更新,随之而来的落实起来的花样百出的窘境让我们院感人不得不思考如何执行,才能使规范落到实处,才能使我们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能安全和满意。
“软式内镜检查前是否需要进行乙肝、丙肝、艾滋、梅毒四项常见传染病的筛查”?
如果所有医疗机构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灭菌都能100%按照规范落实,我想,今天这个辩题就不存在了。问题是,根本不能做到!不能做到的后果是什么?交叉感染的隐患!所以我方观点,软式内镜检查前需要进行乙肝、丙肝、艾滋、梅毒四项常见传染病的筛查。理由如下:
1.筛查有利于明确传染源。根据筛查结果依据隔离原则,可以将阴性患者和阳性患者分区分镜诊疗,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隔离原则是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之上附加的,并不像反方所曲解的可以不去落实标准预防;
2.筛查有利于更明确的切断传播途径。将隔离区患者使用的内镜在规范措施之下延长消毒时间,以进一步确保病毒的灭活,因为已有报道我们常用2%强化戊二醛浸泡20分钟并不能完全杀灭HBsAg表面抗原。
3.筛查有利于保护易感人群。阴性区患者使用的镜子相对安全。因为阴性区镜子也是按照规范处理的,原则上是没有病毒存在的。
当然,我们也应该感谢对方辩友列举的大量数据,其中阐述了国内外软式内镜消毒灭菌操作依从性差这一现状,这也论证了内镜导致感染这一高风险的存在,体现了筛查的意义呀。
综上,软式内镜检查前进行乙肝、丙肝、艾滋、梅毒四项常见传染病的筛查,是有利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是利大于弊的!
当然,对于对方辩友在辩论中的论据,我们也想重申一下我们的观点和立场!
首先,对方辩友说内镜清洗消毒后污染严重,只要按规范进行清洗消毒就行了,执行标准预防就行了。难道真的行?对方辩友一直站在一个理论的制高点,而不去看看实际情况。我方和对方一开始就例举了多起内镜污染的事实,内镜检查污染造成的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的各种感染。甚至认为护理人员的标准预防的依从性不能代表整个医疗人群,因为内镜处理的有些是医生和护工,的确护理人员的依从性不能代表整个群体,因为护理人员的依从性在整个医疗群体中是最高的,医生、护工的依从性远远不会达到护理人员的水平。对方辩友甚至认为研究标准预防的影响因素与本次辩论无关,认为不筛查可以提高防控意识,而我方证据却明明告诉大家,对疾病严重程度的预知是影响标准预防与规范执行依从性的关键因素,试想下现实生活中大家对于一个艾滋病病人的处理细节和对一个普通无感染性疾病病人的处理细节是一样的吗?
第二:对方辩友强调筛查不能解决假阴性、窗口期的问题,所以不用筛查。的确传染病的窗口期造成我们可能会检测不出这些疾病,但是实验方法就一定可靠吗?任何一种实验方法都有其灵敏度和特异度,我们不应该就这些存在的小小瑕疵来否定所有的检验方法,让我们临床医生回归到20世纪前吧?拿乙肝举例:我国1.2亿乙肝病人的基数加上每年1000万的新发病例,与极少数处于窗口期的病人哪个危害更大,是积极主动筛查出来还是蒙蔽双眼当什么都不知道?掩耳盗铃?
第三:对方辩友试图将内镜检查和诊疗区分,难道粘膜接触不是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途经?
第四:对方辩友称没有规范可循,所以不用筛查,规范难道不从来是滞后于工作实际情况的吗,不从来是从实际工作中发展出来的吗?
最后,对方辩友认为减少筛查可以减少病人就诊时间、简化就诊流程。我方不敢苟同,医疗信息化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预约挂号、先诊疗后付费、检验结果网络查询、检验结果互认、自助打印这些才是减少病人就诊时间和简化流程的关键。难道我们要以忽略患者安全作为代价去简化工作流程吗?
因此,我们再次重申我方的观点:软式内镜检查前需要进行艾滋、梅毒、乙肝、丙肝等检查。
内镜本身结构难清洁、化学消毒受多种因素影响、工作人员的易变性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内镜清洗消毒后的污染,另外我国环境清洁消毒不容乐观的现状是引起血源性疾病传播的另一个途径。而进行检查前的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意识,提高内镜清洁消毒、环境清洁消毒和标准预防的依从性,降低感染风险,既能保护患者,又能保护工作人员,我们为什么不开展呢?
谢谢大家!
正方全体辩友
|
|